常常聽到顧客問一些關於鑽石車工的問題,小編來跟大家述說一下。
車工,定義上是指"工藝上的技術",也就是切磨師"手工"的技術,在鑑定上的評比就是拋光Polish與對稱Symmetry;以一般產品的說法就是,工細不細、線條對不對稱。
"比例"(cut),基本上跟"車工"是沒有什麼關係的, 不過老一輩的同業,一直把"車工"與"比例"搞混,所以"車工"這個名詞在台灣,也代表有"比例"的意思, 不過特地回文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其中的差異。
舉例來說:
義大利設計的車輛,外型設計(比例)是世界一級水準,但是他的組裝(工藝)卻令人不敢恭維,日本車每一個板件甚至螺絲釘,都是一流的工藝,但車體設計的平衡感可能就只是中規中矩。
所以,在花式切割的鑽石上,看不到"比例"(cut)的評比,只有拋光與對稱,因為比例的好壞,是人主觀的認知,花式切割沒有一定的標準 。
方鑽的比例,是長一點好呢?還是正方一點好?橢圓鑽的比例,是圓一點好呢?還是扁一點好?這是見仁見智的,所以沒有cut的評比,只能針對對稱與拋工做評比。
其實圓鑽早期也是沒有cut(比例)的評比的,因為這牽扯到當代所使用的設備,早期的鑽石,因為切磨儀器的限制,並不像現在有58個面,而隨著使用工具的進步,鑽石也越來越多的刻面。 刻面數不同,各面的角度就會不同,那又如何去評比何為最佳比例?
所以早期GIA,並沒有cut的評鑑。 GIA內部員工一直建議要增加Cut的評鑑,因為鑽石漸漸變成一種"商品"而不只是稀有的礦物,但是,當定義出最佳比例的標準,必然會使鑽石過度切割以達成這個比例標準,而這麼稀少的東西,應該過度切磨嗎?
GIA的老闆一直反對,後來該名員工跳槽,獨立成立了AGS,針對Cut作評比,而且必須要三個0(同等於GIA的三個Excellent)的,才會出書面鑑定報告(包含GIA在內各大鑑定公司,不論何種等級鑽石,都會出鑑定報告)。所以當時,一顆鑽石若擁有AGS的鑑定報告,表示是最完美的鑽石, AGS這個針對特定族群的行銷策略,著實搶了不少市場。GIA在顧客被搶走之後,才增加了cut的評鑑,也再次拿回流失的顧客群,而AGS也不再堅持3個0才出鑑定報告。
迄今仍有許多鑑定公司並不針對cut作評比,理由就如上面所說。
台灣人大概是僅次於印度,對於數學、數字有優越能力的國家,所以對於數學、數字都非常的計較, 對於一個直徑只有0.6公分(約一克拉)的物體,它的冠角33.5度,跟34.5度,差一度有多少人分得出來? 一度的差異,所影響的鑽石火光,會比鑲嵌的樣式影響來的大嗎?
鑽石有很強的親油性,就算只是手上自然分泌的油脂,很容易就附著在鑽石表面, 表面沾滿油脂的鑽石,就像佈滿手紋的眼鏡玻璃一樣,是沒有光彩的,與其計較幾度的差異,小編覺得不如記得要常常清洗來的更為重要。